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

蜂螫之臨床症狀及處理

蜂螫後,大多數只產生局部反應,少數會出現嚴重中毒及過敏反應,一般可將其症狀分為 :

一、局部反應 (local reactions)

症狀侷限在被叮咬處的組織,通常為暫時性且症狀輕微,但有些病人會進展成大範圍局部反應或是次發性的細菌感染。

(一) 輕微/非複雜性局部反應 (Minor/uncomplicated reactions)

典型蜂螫的局部症狀為被叮咬處的紅、腫(1~5公分)、熱、痛,在數分鐘內發生,數小時後緩解,腫有可能會持續一到兩天。

治療 :
  • 儘速移除留在皮膚上的針刺。過去建議可用指甲、刀片或信用卡輕輕的將刺及毒液囊刮除,不要用手去壓擠,以免注入更多的毒液。不過有研究顯示,在蜂螫後數秒內毒液就已經全數釋放,蜂螫2秒後用什麼方法移除結果都一樣,但愈早移除針刺,產生的疹塊愈小,因此移除針刺的重點是時間而非方法。

  • 用肥皂水或消毒水清洗傷口,並蓋上紗布。

  • 用冷敷,以減少腫脹及癢,但不要在傷口上直接用冰敷。

(二)大範圍局部反應(Large local reactions)

約10%的人蜂螫後會在叮咬處產生大範圍紅腫(10~15公分以上),此種反應會在一兩天內逐漸擴大,約48小時達到高峰,5到10天內逐漸緩解。

觀察性的研究顯示,過去曾有過蜂螫大範圍反應者,之後被螫多會產生大範圍局部反應,只有少數(10~15%)的人會產生全身性過敏反應。

雖然蜂螫後感染的機會很低,仍需小心區別大範圍局部反應和感染,典型的大範圍局部反應會在3~5天後開始緩解,若是感染的話反而會惡化。

治療除上述輕微局部反應的處置外,建議再加上 :

  • 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(NSAID)可用於止痛。

  • 止癢可以口服抗組織胺,或是塗抹抗阻織胺或類固醇乳膏。

  • 口服類固醇可減緩症狀。

  • 若叮咬處位於四肢,可抬高患肢。

二、全身性過敏反應 (Systemic allergic reactions/Anaphylaxis)

蜂螫最危險的立即反應就是全身性過敏反應,約占被蜂螫者中的0.3~3%,在美國每年造成40~100人死亡。被螫者會產生叮咬部位外其他組織系統的症狀,嚴重者會產生過敏性休克。50%以上的嚴重反應於10分鐘內發作,大致上都在五小時內發作,而多數的死亡發生於一小時內。只要一隻叮咬,不管大蜂、小蜂螯傷,都可發生嚴重的過敏性休克,一般有過敏體質的人,更容易發生嚴重的過敏性休克。常見症狀包括 :

  • 皮膚 : 眼皮浮腫、發癢、全身蕁麻疹(urticaria)、血管性水腫(angioedema)。皮膚症狀是小孩全身性過敏反應的主要症狀(60%),但在成人,這類輕微症狀只佔了約15%。

  • 呼吸道 : 聲音沙啞、乾咳、喉嚨或胸部有緊縮的感覺,呼吸困難。

  • 心血管 : 臉色發白或發青、血壓下降、頭昏眼花、昏迷等,是嚴重過敏性休克的特徵。

成人比小孩更容易有嚴重的全生性過敏反應,絕大數的死亡死於心血管衰竭,90%的成人會產生包括呼吸道或心血管的症狀,而小孩只有30%會有心肺的症狀。因此對成人全身性過敏反應的處置應比小孩更積極。現場緊急處置包括 :

  • 將病患保持最舒暢姿勢,若有低血壓,將腿抬高。

  • 使用高濃度氧氣。

  • 1:1000 的腎上腺素(Epinephrine 1mg/mL) 0.3-0.5ml 皮下或肌肉注射,若無明顯臨床上改善時,可每 5~15 分鐘,連續多次注射。過敏性休克第一步且最重要的治療就是給予腎上腺素,在緊急狀況下,使用腎上腺素沒有絕對的禁忌症。由於蜂螫致過敏性休克死亡多在送達醫院前即發生,因此,在推廣登山活動的國家如美國,建議一般郊遊、登山者,最好隨身帶有治療過敏性休克的特別裝備,如Epi-Pen(內含治療過敏性休克最重要的藥物-腎上腺素),只要在股四頭肌快、狠、準接種,藥物很快即可進入體內,以備不時之需。

  • 抗組織胺(eg, Benadryl)靜脈或肌肉慢慢給予,可減輕過敏症狀,但只是輔助療法,切記不可拿來取代腎上腺素。

  • 類固醇靜脈注射,療效在4~6小時候才發生。

  • 仔細觀察24小時,很多病患沒有立即性反應,高達20%病患在1~8小時內可能再發,稱作雙波反應(Biphasic response)。

  • 儘速就醫。

三、毒性反應

一般超過十個以上的蜂螯比較會產生毒性症狀,主要有噁心、嘔吐、腹瀉等腸胃道症狀,吞嚥困難、抽搐、神智不清等神經症狀,以及發燒、全身水腫、血壓下降、休克等症狀。嚴重者,會橫紋肌溶解、溶血及急性腎衰竭。症狀如符合局部或全身過敏性過敏反應者依前述方式治療,若患者意識清醒,可大量補充水分,為避免電解質不平衡可於礦泉水中添加少許食鹽,或是運動飲料與礦泉水1:1混和後飲用,並應儘速就醫。